《換景》為何采柔與黃思農共創的第三個作品,延續之前作品脈絡,兩人持續以「痕跡」作為索引,探詢「空間」與「記憶」的關係。《換景》以支撐空軍總司令部建築本體之「柱」的形貌為樣本,於「通信分隊」空間中再製多根移動式支柱。「柱」在樑下時作為一種建築結構,為生者撐開生存的空間與庇護之所;而當它們離開樑下,一個個矗立在空的空間時則以紀念碑的型態承載逝者記憶。
在生與死之間,這些柱子所創造的不同「場景」,將人類歷史中各種「緊急狀態」的公共記憶,轉譯為不同的空間佈局,以「可被移動的紀念碑」的形式,創造不同的記憶場景,並以「換景」作為悼亡的儀式。此刻人類在瘟疫下面對著一種不斷被延續的「緊急狀態」,但「被壓迫者的傳統告訴我們,我們所身處的『緊急狀態』(Ausnahmezustand)是常態,而且我們還必須擁有符合這種緊急狀態的史觀。這麼一來,我們便能清楚記得,促成這種『緊急狀態』的出現是我們的使命,而且還可以因此改善我們在反法西斯鬥爭的處境。」
展覽期間觀眾可自行移動與創造不同的空間樣貌外,表演將以每週換景的方式進行,每一次的「移動」都是一種「再造」記憶的敘事,場景不再是表演與敘事的背景,而是將「換景」所改變的空間佈局轉化為「敘事」本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