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能談得很少,只是就自己在那段蒙昧的時期,談一些自己的創作,以及後來的轉向。」——高俊宏
「普世」概念下的怪異存有——從自身,談九零年代身體藝術的尷尬。
九零年代的藝術生產,是從過去的「怪」,轉向今日的「見怪不怪」的中間期。對於實際上誕生於學院裡,視覺暨觀念藝術脈絡之下的身體創作。這段期間的創作,可以說是一段既具有開展的幻想,卻又受到學院以「前衛」撐起的巨大保護傘,所進行的所謂「行為實驗」。在這個前提之下,「我們」,是作為一種夾帶著解嚴前世代衝撞的遺緒,以及面對黨外與野百合學運之後,臺灣社會轉向於所謂和平普世的時代裡,一種無論如何,都必須以「尷尬」來稱呼的某種存有。
時間:11/28(六) 16:00–18:00
地點:圖書館展演空間|1樓
免費參加,自由入場
藝術家簡介
|高俊宏
藝術創作者,臺南藝術大學博士,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。1995年起舉辦過多次國內外個展、聯展,並於香港、英國、法國等地駐村。著有《Bubble Love》、《家計畫》、《公路計畫》、《諸眾:東亞藝術佔領行動》、《小說:臺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》、《陀螺:創作與讓生》、《橫斷記》等書。近期相關藝術實踐為東亞藝術行動者的串連、《廢墟影像晶體計畫》、北臺灣衛星城鎮地帶的《博愛》、原住民的《大豹》計畫等,作品聚焦於生命政治、離散與原民性。曾以作品《家計畫,一個太遠的緬懷》獲第五屆臺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、《廢墟影像晶體計畫:十個場景》獲第十二屆臺新藝術獎年度入選獎。
主持人簡介
|王柏偉
藝評人。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理論、當代藝術史、文化與藝術社會學、藝術/科學/科技。與人合譯有Niklas Luhmann所著《愛情作為激情:論親密性的符碼化》(臺北:五南)。現為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,曾任北美館助理研究員。
▶活動期間請全程配戴口罩。
▶主辦單位保有因應疫情狀況調整與變更活動之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