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回首頁

No. 103

王德瑜

2020,布、鼓風機、WFS陣列喇叭系統,尺寸依場地而定

No. 103

王德瑜

我們知道以音波的方式傳遞的,最容易視覺化的比喻就是像水面的漣漪。空氣是聲波傳遞最主要的介質之一,想像看不見的空氣像水波一樣將聲音傳遞出去,你感知得到聲音卻見不到聲波行進的路徑。


這個像水波一樣運動的聲波,藉著固態的介質有時能夠傳遞得更快更遠,最常被使用來視覺化的比喻就是,你能在距離火車幾百公尺外的鐵軌上聽見火車的聲音。想像鐵軌像水波一樣運動傳遞聲音,難道我們以為的所謂固體狀態並非永恆靜止、凝結不動的物質存在?時間是恆動的嗎?空間是恆在的嗎?物質世界存有客觀的實體嗎?愛因斯坦堅定地認為有,但量子力學似乎告訴我們,物質世界的面貌會依我們感知其存在方式的不同而有所變異。


作品《No. 103》是雙環形的封閉空間,在其中流動的元素是頻率單純的聲音。利用兩端封閉的肯特管(Kundt tube)觀察駐波(standing wave)的現象可以了解聲波共振和干涉的原理:靜止不動的點稱為波節(沒有聲音),相鄰兩波節的中間點振幅最大,稱為波腹(聲音最大)。

觀眾要怎樣在這個封閉空間裡感知到音波的存在?或許最容易的方式應該是先意識到變化存在;理論上無聲的波節以一步之差存在於聲波共振最大聲的地方。「意識到變化」有點像是在生活中「遭遇到」什麼的那一瞬間。觀眾也有可能沒有發現聲波變化的動態,不過就像前述,聲波其實是看不見的能量藉由介質波動傳遞,換句話說無論觀眾是否意識到,身體都已經作為聲波的介質在空間中與之共振了。


〔註〕

1. 駐波:為兩個振幅、波長、週期皆相同的正弦波相向行進干涉而成的合成波。此種波的波形無法前進,因此無法傳播能量,故名之。

2. 聲音干涉原理:http://163.13.111.54/general_physics/OSC_Ch-16_sound.html。


聲音設計製作:黃苓瑄

聲音技術:臺灣聲響實驗室

聲音工程:丁啟祐

特別感謝:謝大良、林經堯、吳秉聖



封面照片:攝影師 林軒朗

下方相簿:攝影師 陳浡濬




< 更多作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