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回首頁
簡介

2020年10月C-LAB舉辦年度大展「Re: Play操/演現場」,展覽從臺灣1990年代視覺藝術及小劇場中的身體展現為起點,探索身體表現與行為如何成為現當代社會的徵候。這個以現場藝術(Live Art)為基礎的展覽,旨在透過語言的力量、行為的實踐、身體的驅動以及情境式的場域結構,邀請藝術家以操演性(performativity)的介入,重新表述在不同時態中的感知狀態。這些狀態透過身體被具體而微的展現,包括在特定歷史背景下不被注視與忽略的身體、被國家徵用的身體、在新自由主義社會結構下被調度的身體,以及日常生活中被規訓與被調控的身體。在上述基礎下,展覽試著透過三個迥異的面向,探討操演性的實踐與行動力,及其延展的樣貌為何。


「Re: Play操/演現場」,由C-LAB策展人莊偉慈擔綱,並與兩位客座策展人王柏偉、林人中共同組成策展團隊,邀請16位藝術家,以結合現場演出的形式,探索檔案、敘事、空間、物件與身體的多層次面向。在此脈絡下,展覽區分為三個部分:檔案現場、推衍現場以及展演現場,分別由王柏偉、林人中以及莊偉慈策劃。

王柏偉

檔案現場


從臺灣政治發展的角度來看,漫長的九〇年代起於宣佈解嚴的 1987年,直到陳水扁當選總統的 2000年為止。在這十幾年間,國家的象徵性暴力逐漸弱化,民間社會力快速興起,前此被國家壓抑的各種力量猛烈地竄出。與此同時,報禁解除以及有線電視興起,彷彿鼓勵整個社會以一種表演的方式來呈現自我。在個體與社會都在尋找自我認同及定位的九〇年代,將身體當成媒介並以展演為形式的探索,就成了極為獨特的藝術景觀。

就此而言,電影、劇場性事件與行為藝術分別在多元社會角色的創造、身體的使用方式與表演技法的開發、以及對於制度化身體的反省等等這些面向上有不同於過往的探索。在臺灣主體性大致確立下來的新世紀之後,由於體制化與專業化的生態逐漸成形,九〇年代的生猛有力與張牙舞爪喪失了無法抑遏的衝動,多數徒留形式而成為性感的追憶,或者成為 live art、參與式藝術、沉浸藝術......等等這些晚近發展出來的藝術類型借用援引的先行者,這樣的時空差異提供了一個動機,讓我們重回九〇年代,追索當時展演性身體的系譜。透過陳武康對於傳統的探索,我們思考劇場性事件如何形塑了當代人理解展演的某些框架;也藉由重返高俊宏九〇年代末的自我探索系列,重回當年行為藝術議題化自我的存在狀態,藉此切片性地揭示,九〇年代致力於找尋主體的個體與社會的整體氛圍。


















林人中

推衍現場


近來行為表演及復刻的趨向示意了藝術家在複製與生產(或再現與表現)之間的交往與思辨,同時擴延了身體展演之於歷史化、傳播化及現場性的討論光譜。


藝術家將自己或他人作品的身體、文本與觀念接植成另一件作品。以自身舊作為基底發展新作,他們延展或更新持續性、系列性的特定研究與關切;他們回訪或顛覆他人的作品,提案另翼想像與視閾;他們將觀者變成參與者並挪用、彙集他們的個人歷史變成作品的一部分;藝術家們也回覆、轉發作為現成物的藝術,去協商原創性的當代文化意義。在「我的」與「他們的」之間斡旋,魚雁往返的創作進程實則充滿了表演性,衍生了一串看似沒有終點、可重複使用又更迭的演算序列。倘若沒有終點,那麼「過程性」便成了藝術家操演作品的恆常動態。



為動員「過程性」的藝術現場,「推衍現場:排演、重演或再入境」邀請藝術家重編、改寫、輸出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及研究方法,以計畫為觀念與途徑,將系列表演文本擴延為集體演進的可能。藝術家蔣韜與曾彥婷(測不準工作室)從 2014年起合體創作的冰島駐村經驗出發,把持續至今對物件、聲響與環境如何共生併發的展演研究組裝成一套編碼;從「少女須知」系列作品的讀書報告到性相與性/別生態的踏查,蘇品文將轉譯近三年來女權身體文化研究與實踐;林人中則以戰後日本具體派先驅藝術家所開啟的身體實驗為基礎,呈現流動於繪畫、雕塑與行為藝術間的擴延性編舞。



這一系列計畫闡繹表演及復刻之間的幾種批判路徑與動態,包括「排演」藝術家的創作方法及研究發現、「重演」其作品架構、體態與觀念,以及(或者)「再次進入」被來回塗改與協商的作品情境及(自我再)檔案化的過程。


(人像攝影:陳又維)





莊偉慈

展演現場


「展演現場」扣合「歷史敘事的重述」以及「日常生活的陌生化」兩個概念開展。藝術家分別就歷史敘事、日常生活與超時態的文本進行詮釋,同時也透過展演召喚各種宏觀(歷史、群體的)與微觀(個人的)片段。在相關的展演作品中可以看到,藝術家如何以結合表演藝術的形式,改寫並擴充視覺藝術中的表演性質。在「展演現場」中的創作,著重於詮釋檔案、空間性質、時態,同時部分作品也聚焦於調度觀眾的感受。簡言之,是以更具規模的表演形式,藉以呈現更多維而複雜的觀念。


藝術家做為詮釋者,在視覺藝術的範疇中多半將討論定錨於「再現」(representation)。但當敘事的方式脫離物質性(如繪畫、雕塑)的基礎,演示(perform)即成了影像之外最具效力的表現方式。行為藝術的藝術家透過肉身的操演表達觀念,現場藝術透過表演性的框架,對文本做出最有力的重述。藉此,作品的敘事結構透過演示重新回溯文本的缺漏和被遺忘之處,並試圖找尋新的敘述方式。在演示中,作品複製生活的樣態,並藉由脈絡的陌生化讓觀眾意識到其中的斷裂與奇異點。最終,作品可以透過聲音、感官的調度,徵集觀眾的身體感和意識,甚或將之擴張放大,讓演示的現場以抽象的型態在觀眾的體內生成,讓他們好像也經驗了某種具表演性的時刻一般。


「展演現場」邀請了韓國藝術家鄭恩瑛、香港藝術家楊嘉輝、李傑,以及臺灣藝術家蘇匯宇、王德瑜、何采柔與黃思農、賈茜茹、張紋瑄、李銘宸等參與。展覽將在動態的展演與靜態的影像、裝置之間,重新思考不同的現場及其意義為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