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回首頁
7月. 31(周五) 2020
講座
Live Art Now – 藝術、現場與表演文件
明日和合製作所、黃博志、賈茜茹、許仁豪(回應)、莊偉慈(主持)
CREATORS空間 102 共享吧
14:00-17:00

跨領域的藝術製作在近年越來越受重視,在當代藝術的領域中,現場藝術(Live Art)的興起成為藝術家尋求創新的途徑,也是打破既有陳規的創作形式。為了探討現場藝術的多樣性,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(C-LAB)秉持探求跨域實驗、協作過程與民眾參與的精神,將於10月中旬推出年度大展「Re: Play 操/演現場」。而在展覽開展前,自7月開始將由三位策展人王柏偉、林人中與莊偉慈分別主持三場講座,做為展覽的前導活動。

以身體、表演和情境建構做為主要的創作框架,為2000年以後在當代藝術領域逐漸興起的顯學,近十年來則有更為鮮明的發展。到底Live Art的藝術形式推進了什麼?改變了什麼?又創造了什麼?

本次講座由C-LAB策展人莊偉慈主持,活動將從幾個著名的live art作品為討論起點。現場邀請明日和合製作所、黃博志與賈茜茹分享他們的創作,以及對Live Art的看法。本講座由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許仁豪擔任回應人,從三組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跟形式出發,扣回“liveness”在藝術實踐上的概念討論,並返回在此時此刻新全球化狀態下的台灣,在藝術實踐上談liveness的意義為何。


——講者簡介——

|明日和合製作所
2016年年初剛創立的「明日和合製作所」,其核心成員洪千涵、張剛華、黃鼎云皆為近年在表演藝術領域持續創作的新銳編導。他們的實踐關注觀眾與表演者的關係,也強調個體觀眾的感受性與能動性。以團體形式尋找創作上的可能。有別於常見的團體組成中以專業、技術、功能為導向的分類激盪模式,將三人同時置放於「作者」的位置,以水平式生產進行藝術創作。現階段作為發展主軸的核心觀念:「現場展/演」、「參與式創作」、「沉浸式計畫」,在表現形式上亦並不侷限特定媒材/媒體。近年作品有:TIFA台灣國際劇場藝術節《半仙》、王大閎建築劇場《走路去月亮的人》、北美館「社交場」《等待果陀》、嘉義藝術節《做一頓飯》、澳門城市藝穗節《可以睡覺》、剝皮寮歷史街區《尚未指稱的對話》等。


|黃博志
黃博志創作媒材多元,關心的內容與其家族史息息相關。二零一三年出版散文集《藍色皮膚》,記錄他母親的職業流變,也間接反映台灣社會改革與經濟變遷。他近年的創作計畫《五百棵檸檬樹》,將展覽作為募資平台,一方面挪用藝術世界的資源、活化廢耕地、種植檸檬樹並釀造檸檬酒;另一方面則聯繫家族成員、當地農夫、消費者,產生新的社群關係。


|賈茜茹
賈茜茹(1984.)現居於台灣生活及創作。2012年以作品「塑膠袋們」獲高雄獎首獎。2013-2017年間於紐西蘭、菲律賓、澳洲等地駐村創作「城市色彩」系列。以「大勇街25巷,末章。」於2016年獲台新藝術獎第十五屆提名、2018台北獎入選。2018得國藝會大型創作補助,並獲選北師美術館2019年作夢計畫,完成「這是一個在自助洗衣店的故事」創作計畫。


——回應人簡介——

|許仁豪
許仁豪,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助理教授。美國康乃爾大學劇場藝術博士,上海戲劇學院博士後研究。長期關注兩岸現當代戲劇,研究注重表演與文化,表演與性別,表演與現代性等議題。學術文章散見台灣,澳洲與香港期刊與專書,同時在表藝術評論台書寫劇評。


——主持人簡介——

|莊偉慈
C-LAB策展人、前《藝術家》雜誌總編輯。長期關注台灣當代藝術發展,並持續藝術評論的書寫工作。

▶為保持社交距離,講座名額有限,額滿為止
▶主辦單位保有因應疫情狀況調整與變更活動之權利



< 更多活動